Ensuring a Safe Operations Your children are safe in our program. Learn More
到麻豆看故事趣
文字撰寫、影片製作:歐晉炎、蔡其融、顏子桐、謝康樂、葉冠霆、廖家淇、林岱儀、葉姿吟、羅欣、陳清揚
一、首章─麻豆簡史:台灣的縮影
麻豆區早期為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蔴荳社的聚落所在,「麻豆」這個名詞來自於西拉雅語的Mata(眼睛、目)和au(港澳)合併而成,即眼睛、樞紐之意。 麻豆位處臺灣西南海岸,由於漁業資源豐富,早在十三世紀初就已有中國閩南漁民前來捕魚。十四世紀時,位於海邊的平埔族四大社新港、蕭壟、麻豆以及目加溜灣社,與中國人已有零星的「漢番貿易」,十六世紀時,有中日貿易商來臺南一帶進行交換貿易。
圖為倒風內海地圖(盧嘉興先生 繪)
荷據時期之原住民抗爭──麻豆溪事件
緣由:十七世紀初期,西方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在1624 年荷蘭人抵台之前,臺灣西南海岸的原住民部落正處於彼此結盟、對抗的紛爭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因主要據點接近新港社群分布活動的範圍,因此向新港社租購土地,與新港社部落互動較為親密,不過卻也導致麻豆、目加溜灣等原住民部落的不滿。除了介入當地部落的政治角力之外,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在臺經營方針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向為開發臺灣本土,招來漢人開墾,一舉解決糧食與勞動力缺乏的問題,然而經營方針的轉變卻也侵犯了原住民的土地,引發原住民的不滿。
事件經過:1629 年7 月13 日,一支荷蘭特遣隊為搜捕漢人海盜而進入麻豆社,起初麻豆社人善意招待公司士兵,在歸途經過麻豆溪時,麻豆社人藉口好意要替荷蘭士兵背槍、揹人過渡。荷蘭士兵不疑有詐,結果,岸邊埋伏的麻豆人衝出,造成六十名士兵全數溺斃。
資料來源:鯤鯓工作室(http://goo.gl/8ciOaM)
荷蘭殖民政府的報復──麻豆社之役
在麻豆溪事件發生後六年的1635 年,荷蘭公司的台灣長官普特曼斯親率4500 名荷蘭部隊及2000 名新港社原住民攻打麻豆社,在普特曼斯的命令下,荷蘭士兵見人就殺,第一天殺死麻豆社原住民戰士260 名。
普特曼斯並下命令燒毀所有住家,計有三千餘戶房子全燬;謂之「麻豆社之役」。及至12 月18 日,麻豆社終於向荷蘭人投降,並簽訂《麻豆協約》表示他們願完全接受荷蘭政府統治。
明鄭時期──漢番衝突
西元1662 到1683 年, 鄭成功率領流亡政權統治台灣共二十二年。起初平埔族群以為鄭氏乃是他們的救星,紛紛歸附,沒想到鄭氏流亡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鄭氏為了長期與清廷對抗, 開源節流,對農耕地區的平埔族群,不分男女都要徵收「丁米」,另外有的平埔族群需納「社餉」,經濟負擔相當沉重,使平埔族群大為反感,並起來武裝反抗。鄭氏對平埔族群的手段十分殘酷,鎮壓「番變」毫不留情,例如大肚番之役、沙轆番之役、竹
塹、新港等社之役。
沙轆社之役─平埔族228 事件
1670 年,鄭經部將劉國軒進駐半線(彰化)撫番,自大肚溪口附近上岸,拍瀑拉族─沙轆社不肯歸順而舉兵反抗,集結於石岡「火燒坪」,準備與鄭軍決戰,最後在大肚「社腳」會戰,拍瀑拉族兵敗,沙轆社遭鄭軍屠殺幾近滅族,連小孩都不放過,全族數百人,僅存活六人,前往海口藏匿,其他社群目睹鄭軍之殘暴,皆逃之一空。
清領時期──平埔族的漢化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領臺灣之後,儘管有所謂的渡臺禁令,漢人農墾集團仍大舉移入臺灣。在清朝政權作為後盾之下,麻豆社人受到更大的挑戰。不過,由於他們與漢人有長期接觸的經驗,識字且懂得使用貨幣,更已學會較先進的農耕技術,因此不像中北部原住民一般弱勢。直至乾隆年間,番漢比鄰而耕現象比比皆是,且自荷蘭、明鄭時代以來麻豆社人習於讀書識字,至清代他們亦很快地接受主流文化,甚至參與科舉,求取功名而逐漸漢化。
麻豆之寶──蔗糖與文旦
明鄭時期,從閩南遷徙來此的移民除了生產稻作之外,兼又種植需水較少的蔗株,並以石磨榨出蔗汁以製糖。日治時期官方鼓勵民間普遍種植甘蔗,並在總爺地方設立了糖廠,農民和糖廠訂約契作的甘蔗,於採收後運至總爺糖廠去煉製蔗糖。在日籍工程師八田與一完成「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的建設後,化解了嘉南平原缺乏灌溉用水之苦,自此,不僅水稻類的主糧農作物收成倍增,麻豆和鄰近地區的廣袤農地亦遍栽甘蔗,成為物產豐饒的寶地。
文旦約在三百多年前由福建省漳州府傳入台灣栽培,一開始在台南縣安定鄉黃灌先生的居住地栽培,直到1850 年左右麻豆人郭藥先生向黃先生要了數顆柚苗在自家庭院栽植,才開始麻豆栽培文旦的歷史。而經過郭先生5、6 年的細心照顧,這些在麻豆生長的文旦柚竟比安定鄉的風味更佳,於是栽植數目便開始增加並擴及至整個麻豆,同時也成麻豆的當地名產。日治時代,郭家生產的文旦被指定為「御用文旦」,全數呈獻日皇。因此,在政府推廣高經濟農業之後,幾乎全省各都會來麻豆買柚子幼苗回去栽種。
二、續章─散佚的故事:時代交界的安業
追隨那軌跡
車子開過未鋪柏油的小路,停在樹木掩陰的安業國小後門,從後門看進去,這裡不像學校,更像是一個公園,孩子們開心的在遊樂器材區玩鬧;大樹下則坐著三兩個由外籍看護陪同的老人。
圖為安業國小(105.05.15 攝)
接待我們的黃老師首先帶領我們找到了緊貼著安業國小圍牆的五分車軌。埋藏在草叢中的五分軌廢棄已久卻沒被拆除,它靜躺在荒蕪的小路邊,當地人恐怕已習慣對它視而不見了吧!但它卻是麻豆不折不扣的古蹟,它的存在代表著麻豆曾經盛極一時的製糖業,那時麻豆的繁榮和風光非常,說是台南的中心也不為過,與現在安逸休閒、與世無爭的農村景象大相逕庭。如今的麻豆進入了發展停滯期,競爭力已大不如前,如何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呢?這是麻豆現在急需正視的問題。
圖為五分車號誌(105.04.09,蔡其融 攝)
明治四十五年一月,設備先進、完整的麻豆總爺糖廠開始運轉,那時台灣的製糖業非常興盛,全台甘蔗的種植面積極大,糖產量非常驚人,麻豆的製糖廠在昭和五年與六年期的產糖量為二百六十二萬擔,創空前的產糖紀錄,與「台灣製糖」、「大日本製糖」,鼎立稱霸於糖業界。
台灣的糖業歷史可上溯至荷蘭時代,已有將近四百年。自十七世紀起的兩、三百年間,糖在世界貿易上的重要性,如同現在的石油,而麻豆就是其中一個糖的主要產地。當時的製糖業,是當地人口中的暴利事業,一年的收入,可購買十五甲的土地。在歷經了明鄭、清領時期,麻豆的糖部林立,可想而知經濟發展非常可觀,再加上麻豆港的存在讓麻豆工商業發達,總總天時地利人和,締造了麻豆兩、三百年繁榮的歷史。
那時的五分軌遍布於麻豆的甘蔗田,載著製糖原料──甘蔗穿梭於麻豆,也串起了麻豆的富庶。可如今台灣製糖業已外移,麻豆少了經濟發展的一大產業,各地的五分軌也紛紛拆除,只留下安業國小旁的一段,伴隨著麻豆曾經的繁盛,埋沒在荒煙蔓草中。
記憶一隅
安業國小附近的住宅區不算密集,大部分是閩南式的三合院,每家每戶前都有大大的庭院,通常旁邊還會附帶一小片柚子園。沿著產業道路走,不時能看到新時代與舊時代的景物交融著,三合院的紅磚牆上掛著熱水器跟冷氣機,或是擱置不用的犁旁邊停著一輛耕耘機……隨著時代的更替,更新、更機械化的東西漸漸取代舊有的,但在麻豆安業,總是能在一個偶然的轉身時,瞥見一隅舊時代的風景。
井,在自來水管線幾乎遍布全台灣的現在是個突兀的存在,但在安業,短短幾分鐘的路程卻能看到兩口未乾枯的井。
一口,在三合院的屋簷前,隱藏在半生鏽的鐵皮下,如果不是屋主帶著我們掀開那鐵皮,我們也不會發現那口深達十米的工業用井。那口機器挖出來的井,恰恰印證了麻豆製糖業的高峰,那時製糖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因而就近打了一口深井來供應。
從井口望下去,黑黝黝的水面印著我們的倒影,井裡平靜無波,這口井已經被封存,過寬、過深的井讓人一個失足就會喪命,因此用鐵皮緊緊蓋著,過去製糖業帶來的繁榮已經不再,以後的經濟發展也不需要它,它是被時代拋棄的產物,但在安業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我們見證歷史的憑藉。
另一口井,坐落在一棟透天厝旁,是供應民生用水的井,紅磚砌成的井欄旁還放著鐵桶,桶上綁著童軍繩顯示了這口井仍在使用中。我們在屋主的指導下嘗試打水,要打上滿滿一桶水比想像地困難多了。屋主說這口井叫娶老婆井,據說只要能打滿滿一桶水上來就能娶老婆,或許是因為只有成年人有那個力氣可以達成這項任務吧!在過去,這口井跟人們的生活緊緊聯繫著,現在雖然已被更加方便的自來水井取代,卻依然參與著人們的生活,在現代的透天厝旁,它是如此地獨樹一格,卻又如此的自然。
圖為娶老婆井(105.04.09,蔡其融 攝)
彎過一個轉角,印入眼簾的是麻豆太子宮。太子宮的規模非常大,在四周盡是農田和平房的安業,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協調。我們到的時候正逢神明誕辰,許多陣頭輪流在廟前大廣場展演著,旁邊的高大鐵圍欄裡熊熊欄燒著紙錢,伴隨著正午的太陽,整個廟宇四周的空氣都在沸騰。
圖為麻豆太子爺宮(105.04.09,蔡其融 攝)
在看到太子宮前,感覺安業是這麼的寧靜,雖然能聽到陣頭的鑼鼓聲,但總覺得那是從遙遠的地方飄來的,沒想到轉個彎後似乎來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安業,信仰燃燒起了蓬勃的朝氣,突然覺得這個地方好像也不是我們原本以為的那麼安逸閒散。
雍正年間,先民李葆自福建省泉州府迎回了中壇元帥,安奉於麻豆堡崁仔庄( 今麻豆鎮安業) 由庄內東、竹圍仔兩角頭以值年主方式合祀,因為十分靈驗,所以香火日益旺盛,在民國六十二年建了現在的宮廟。
從廟的規模可以看出中壇元帥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許祂到來伴隨著麻豆的輝煌,在麻豆漫長的發展史中,信仰一定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讓人們的心靈安定,也更加團結。在麻豆日漸衰沒時,太子宮依然維持著不變的威信,各地的信眾慕名而來,安業太過沉靜的空氣因此而攪動著,但似乎也有那麼點力不從心了!
金山岩清水祖師廟
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1047 年- 1101 年),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或「祖師爺」。
圓寂後,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公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隨著安溪移民來台,清水祖師的信仰在台灣也蓬勃發展,尤以台北地區最盛。
清水祖師生於書香世家,是宋福建著名理學家陳知柔的後裔,清水祖師之太祖、曾祖、大伯、二伯、四叔、弟陳夢得均考中進士。祖師之父陳機更是滿腹經綸,以作詩聞名一時。清水祖師別稱烏面祖師,關於祂的傳說有二:
1. 傳說中,安溪清水巖是塊福地,適合修道。而祖師初居清水巖,遇到原先佔據此地的四個山鬼,趙、王、蘇、李四大將來挑戰,明言此地為其所據,要求祖師離開。清水祖師於是與他們鬥法,四大將失敗逃離,卻在夜半回到清水巖來,把出口悉數封死,縱火燒山,連燒了七天七夜,就正當四大將歡欣鼓舞,自度清水祖師已死,要重新佔據清水巖時,卻發現清水祖師無恙端坐,只是臉被燻黑了。
從此四大將心悅誠服,成為清水祖師的護法神。而清水祖師的塑像,其面部也必為黑色。
2. 祖師未曾出家之前,嫂嫂臨盆生產,無法炊事,請祖師上山砍柴。但不久後,嫂因看見沒有柴薪,而火依舊燃燒,不由得大吃一驚,方知祖師以己身為柴薪,嫂欲將祖師拉起,不料祖師身陷火中,祖師出灶後,安然無恙,唯煙燻黑祖師面孔。
麻豆的清水祖師與當地西拉雅族共同擺放在同一間寺廟,西拉雅族以祀壺祭拜阿立祖,為拜壺民族,為台南當地特有。
圖為金山岩清水祖師廟(105.06.26 攝)
石敢當
相傳這塊石頭原本放在一座國小前,某年學校興建,在校門口放置一對石獅子,奇怪的是,自從放了那對石獅子,每年都會有一名國小學生發生離奇意外。校長請了風水專家來,發現原來那對石獅子,公的沒有玩具,母的沒有小孩,因此他們會找國小學生來玩。自從校長把石獅子安頓好,給予他們所該有的,國小便再也沒有學生發生意外。
麻豆老街
原本麻豆的人口是聚集在麻豆港口附近,但是乾隆二十年因暴風雨洪水氾濫成災,水堀頭港崩潰流失,自此航道淤塞,人丁流離失所,一時哀鴻遍野,人口漸漸西移,紛紛湧至現今之麻豆中央地帶避難。
自從水崛頭沒落後,麻豆之中央地帶曾因北極殿上帝廟的創建,該廟附近人口開始聚集。至乾隆中葉, 由於產業之發達,該廟不但設有穀市,且設有專營獸畜. 魚類. 蔬菜之買賣市場,商況曾經殷盛一時。除了北極殿之外,乾隆四十六年護濟宮創建後,廟址四周又因人口聚集而自成一街市的發展,麻豆以此兩廟宇分出「頂街(穀里街)」與「下街(穀興街)」兩區域。
日治大正九年(民國九年)以後,麻豆街區之發展,逐漸由S 形變為|形,即由頂街的興中路,向西延伸到下街的中山路,店鋪也沿此路面相繼興建,至昭和年間,形成熱鬧的麻豆街,現存老街屋便集中於此一路段。兩旁仿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距今已有八十年左右的歷史。
麻豆老街,是從日治大正九年開始發展,由頂街的興中路到 下街中山路,全長有一公里多,其中下街的繁榮代表,就是長達14 間的連棟街屋,全以巴洛克式立面,屋頂以細緻的浮雕裝飾建造,而全是由當地傳奇人物陳善, 一人獨自出錢來搭建。
能和下街相互比拼,就是頂街,一棟棟以雕刻為立牌的商行,閩南式天井建築。
迎暗藝
「迎暗香」是起自前清時期麻豆上元夜的民藝大會串,鎮民相互拼陣的民藝大遊行活動。也就是麻豆頗負盛名的元宵節「迎暗藝」。係因每年的元宵夜,文衡殿聖帝君轎駕沿麻豆頂、下街市,循例進行每年一度出巡繞境的活動後,地方舉行的俗藝慶祝活動當時頂街、下街商家各組陣頭,一路鬥陣,搬演十八般武藝,你來我往,歡樂達旦。萬眾則四方湧至,群聚圍觀,吆喝叫陣,熱到最高點,成為麻豆馳譽遐邇的民俗節慶盛會。
也因為頂街與下街的人民信仰、職業、經濟程度不同,導致衝突摩擦十分頻繁,迎暗藝也就成了雙方較勁的一種方式了。
十二婆姐
『十二婆姐』是麻豆頗富盛名饒具趣味的民俗藝陣,藝陣由 12 宮及 1 位小 孩組成;12 宮為第一宮陳大娘、第二宮黃鸞娘、第三宮方四娘、第四宮柳蟬娘、 第五宮陸九娘、第六宮宋愛娘、第七宮林珠娘、第八宮李枝娘、第九宮楊瑞娘、 第十宮董仙娘、第十一宮何鶯娘、第十二宮彭英娘;小孩為第三宮方四娘所撿孤兒,沒有姓名。『十二婆姐』的師父是『陳靖姑』,被稱為『臨水夫人』、『順天聖母』。『陳靖姑』最能滿足婦孺所祈求 的『生、養、撫、育』願望的神,而『十二婆姐』是其助手,在民間的信仰上, 被認為是保護救助婦女的難產完成生產及保護嬰兒平安,相傳亦曾斬白蛇、制伏惡鬼和惡靈。直今更演變成求財祈福、消災除厄、醫病延壽、問事解惑等多功能性的神祇。十二婆姐主要在麻豆鎮南勢里保安宮,而總爺藝文中心亦轄屬南勢里。
圖為十二婆姐(105.04.09,蔡其融 攝)
三、終章─注入活力:座談會簡記
6 月4 日下午,由臺南市政府指導的「麻豆的未來與希望:未來決定現在的行動」座談會於臺南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舉行,可謂別開生面。麻豆的往昔在座談會中,李秋自老師指出麻豆位於台南中心,擁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過去是四大社中的中心社。清朝時期,三個新式糖廍的設立更為麻豆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然而,在縱貫鐵路發展時,因地方仕紳怕土地被徵收,阻止鐵路經過,麻豆便錯過了一次維持其繁華的重要計劃,發展陷入停滯。
然而,麻豆依然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麻豆不僅保留了許多平埔古社的地名,如番仔巷、公廨埔等,鄭拐庄更相傳為鄭成功走上台灣土地以後放下拐杖的地方。在物產上,現今赫赫有名的麻豆文旦在清朝時便已經被選為貢品,送入宮中獻給當時的皇帝。「自從文旦出買郎,百果稱臣拜下風,到處馳名風味好,光榮載譽獻帝王」、「西風已起洞庭波,麻豆庄中柚子多,往歲文宗若東渡,內原應不數平和」,現今仍流傳著當時詩人詠歎文旦的馳名與風華的兩首絕句。
圖為麻豆座談會(105.06.04 攝)
麻豆的現在與未來
接著,陳威任老師為與會者分析了麻豆的優劣勢與潛在機會。麻豆曾發展過輕工業,民國80 年真理大學於麻豆新增校區,89 年首府大學創立使麻豆日漸熱絡,但近年少子化趨勢使得學生人數減少,麻豆商圈又逐漸冷氣下來。
在交通上,麻豆轉運站距離高速公路與交流道非常近,且位於樞紐位置,距離臨近山、海都只要30 分鐘車程,距離台南市40 分鐘。因此,未來也許可以將轉運站加以利用,發展為吸引背包客的中心,讓北上南下的旅客在麻豆停留觀光。此外,麻豆市中心現面臨停車不便的問題,步行區應該被設立以刺激居民消費慾望。
再者,麻豆雖以甜美的柚子揚名於外,但近年來也面臨外地文旦質量提升的問題。因此,陳威任老師鼓勵農友持續提升文旦品質,採用最新的環境農法以種植出真正無毒、對友善環境的文旦。一旦麻豆柚子的品牌被建立起來,就可以以柚子為發展核心,研發出柚子皂等相關產品,提升其附加價值。
成大學生在經過三次的實地踏查以後,也在現場提出了屬於我們的看法。一如我們所見,麻豆有很多動人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散佚在麻豆的不同角落,應該要有一個完善的規劃,將它們連結起來,讓更多的人看見麻豆的美好,而一輛能夠在一天內經過每個故事場景的公車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再者,外來的幫助是需要的,然而在地人的參與肯定能讓麻豆走得更長更遠。而根據我們的成長經驗,如果能在在校時期便有機會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和參與其中的建設,一定能對這片土地產生更深厚的情感。因此,我們也在想,是否有機會深入校園,陪同孩子們一起試著為麻豆創造更豐盛的未來。
以寫故事的筆繪出麻豆未來
撰文、攝影/李佳蓉
「我認為中文系是未來台灣最有潛力的一個科系。」
老師的一席話,聽在成員幾乎是由中文系學生組成的麻豆組耳裡,特別地中聽。
「麻豆區位在台南市的中心腹地,發展甚早,為傳統農地,近年來因為麻豆工業區發展的停滯,造成年輕人口外流,人口逐漸減少,呈現高齡化,且農業面齡無年青人接手的困境。我們希望結合當地歷史資產,歷史意義的文物、建築等加以整修,整理出麻豆當地特有的歷史故事,並結合當地特有的農產業,發展出麻豆當地的觀光文化,」學生在簡報中這麼說著。
學生與麻豆安業樂齡中心交流(105.04.09攝)
「你要說服一個人說未來這裡要以歷史故事作解決方案,這讓我想到德國的格林童話。格林兄弟到鄉間去蒐集故事,最後就變成德國重要的文化資產,而甚至還成為了德國觀光旅遊包裝行銷的賣點。」老師所說的案例,便是德國童話大道,從南到北縱貫德國,總長600公里,行經60多個城鎮,與格林童話故事相關的地點就有10多處。而其中最著名的故事─《魔笛手》,描述的背景是中古世紀鼠疫盛行,造成小孩大量病亡,這個悲傷的歷史事件被美化為兒童跟著吹笛手的樂音而離開哈美恩的故事。以今日的研究精神來調查,故事的真假為何?已不可考,久而久之便成了鄉野傳奇。當格林兄弟在十九世紀出書之後,哈美恩捕鼠人的故事就更加響亮了,彩衣吹笛手的故事因而揚名全世界,大家都慕鼠之名前來。」(註1)
而在曾文溪畔,許多鄉鎮都曾因為曾文溪這條「青瞑蛇」擺盪而遷村、甚至敗庄;嘉南平原這片土地上,過去也曾經歷西拉雅族、漢人、荷蘭人交織而成的文化衝突、融合,這些歷史是否有機會也化為一個未來的美好想像呢?答案呼之欲出,而且已有一些線索可循。1997年,王家祥筆下的《倒風內海》,正是描寫著這段愛恨情仇,而未來也極可能藉由魏德聖導演的翻拍,讓麻豆社登上大螢幕。(註2)
「若要行銷麻豆文旦,就要對文旦很了解。文旦的採收跟別的果實不同,它是一個需要細心被呵護的農產品。它的外皮有一層油質,採摘時手抓過的地方,隔天那個手指印會跑出來,因為你把他的油質破壞掉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發揮的文本。」
如同買買氏創辦的「直接跟農夫買」平台,寫出農人的故事,讓他們被看見、讓農村不再是同情的所在。「從經濟層面來看,七成合作的農友收入提高了兩成以上,有五分之一的農友,收入甚至成長了超過一半。而直接與農夫買與六十餘位農友走了一年,近兩季的營收已比前半年多出一倍。不只是幫助產品銷售,直接跟農夫買三個人的團隊,平常還會將網友的回饋,影音、文字,帶去產地,直接放給農人聽、給他們看,就算是不會用網路的長輩,也能聽見網路上的聲音。堅持友善環境的農友們,於是不再孤單。」(註3)
「對於同一個操作地點、同一個素材,我們不一定要做同樣的事情,可以發揮各自的專長,文本可以把麻豆寫得很有吸引力。台灣在推動深度旅遊的時候,大多是把現有的景點東拼西湊的串起來,卻忘了很重要的文本、故事是什麼。台灣很缺乏說故事的能力,我認為中文系是未來台灣最有潛力的一個科系。」
學生繪製麻豆社區地圖(105.05.15攝)
註1:
德國童話大道樂聲悠揚
http://www.appledaily.com.tw/…/…/supplement/20030825/298533/
哈美恩的捕鼠人
http://www.mdnkids.com.tw/go_Germany/index5.shtml
註2:《海角七號》之後的新計畫 魏德聖:我不當暴起暴落的賭徒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4539_1.html
註3:本月社企:把菜市場當成「獨立書店」、用書寫保護土地,「直接跟農夫買」改變了什麼?
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3327
麻豆文史RPG&戲劇演出
麻豆為曾文溪畔一重要聚落,自荷治時期的大航海時代至現今,累積有相當豐富的文史資源。我們希望透由大學生的創意發想,將麻豆的文史轉化為輕鬆有趣的闖關遊戲,並培力麻豆的國中小學生成為關主暨導覽員,以同儕之間、親子之間作為傳播力,讓麻豆文史更輕易地融入麻豆人的鄉土教育之中。
第一期成果
劇本設計:謝康樂、李佳蓉、錢子傑、蘭品樺、謝宜家、陳冠臻、邵齊、王昱祥
遊戲大致上分為主線任務及支線任務兩種。主線任務將會以史實作為主要設計依據,而支線任務則是較為天馬行空、有趣的寶物蒐集遊戲為主。荷治時期以王家祥《倒風內海》小說為故事主軸,刻劃西拉雅族麻豆社、荷蘭人、漢人之間所共同交會出來的時代背景,搭配「倒風內海故事館」的展版內容,進行解謎遊戲。清領時期以龍喉天子之爭為主軸,搭配民間信仰─代天府王爺、十二婆姐,進行故事串接,並結合遺址考察現址及「倒風內海故事館」內館藏文物,進行一趟最生動有趣的考古之旅。日治時期以「種甘蔗給會社磅」這樣的時代背景作為主軸,串接麻豆買郎宅柚子興起、進貢天皇等元素,刻劃出近代麻豆大致的風貌。
第二期成果
劇本設計:謝康樂、葉秉浩、王昱程、劉映辰、馬旭慶、鄭凱仁、石智承
遊戲以麻豆的宗教文化為發想,設計天堂、人間、地獄三條主線來進行遊戲。
第三期成果
劇本設計:謝康樂、洪崴、陳品儒、江秉修、孫亦農、陳柏霖
劇本以麻豆的傳統技藝及飲食文化為發想,並以中西區信義街為展演空間,進行街道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