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河海共治的必要性:沒有了河川的營養鹽注入,鄰近的海洋就會死亡。

文字整理/李佳蓉

 

「沒有了河川的營養鹽注入,鄰近的海洋就會死亡。因此河海治理是要一起討論的。」

日本的「牡蠣爺爺」,自1989年發起「森林是海洋的戀人」上山造林活動之後,每年六月漁夫們都會帶著當地居民及學生一起上山照顧森林。因為他們知道山上森林的自然廢棄有機物,會變成養分進入小溪流,再由河川送往大海,因而使袤廣汪洋有了生命力,人們才得以年年有魚有牡蠣。(註1)

圖片1-2.jpg

如此超人的情操,若非具備對環境的深度了解以及高度環境意識,我想是不容易的。「河溪原本是由錯落的石頭泥沙及兩岸森林所共構的『有生命臍帶』,當中諸多大大小小又來來回回的動植物們,也共同組成了這生命的活力機制;現在卻多半成了沒有生命的人造下水道,因而靠著這些生命的吃與被吃、生與死的過程中,靠著交換營養能量而累積起來的食物網不見了。森林的縮減與開發,也造成山壁土砂的崩落或沖蝕直接進入這溜滑梯般的下水道,有的讓流入海洋的水質不再清澈,且有太多土中營養來不及被生命利用,加上城鎮農地的污水排放,共同形成海洋中一區區的優養化卻貧瘠的死區:這裡多的是大魚無法直接利用的水中游離營養或化學污染,少的是能串起食物鏈的浮游動物與中小型水生動植物。(註1)」

在課程中,我們以世界咖啡館的形式進行討論,其中一個議題便是「河海治理」。老師表示,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海洋生態消失完全導因於污染,但事實上,世界各國在河川上游建起了結構物,包括長江大壩、埃及水壩等,其實都把河川的重要的物質擋住了,讓海洋失去了重要的成分,除了沙子以外,還有營養鹽,所以海洋是很單調的。河川經過的地方會輸送很多營養鹽,這些東西是提供海洋生物生存的憑藉,沒有了河川的營養鹽注入,鄰近的海洋就會死亡。今天不只是水的問題,曾文水庫建立了以後,水資源大多直接接到烏山頭水庫去供給嘉南大圳灌溉,下游的河段多半是沒水的,也造成了河川及生態的改變,也讓海洋生命的物質消失了,這是我們一直沒有探討的。很多時候我們會說海洋貧脊化是污染造成的,其實營養鹽的消失也是重要的因素。

但這也不代表我們要極端地站在拆除水庫的立場,水庫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且冒然的拆除將面臨更多的問題。「『既然水庫對整個河道生態的影響如此劇烈,那我們把水庫拆除不就得了嗎?』其實在一開始接觸到這堂課程的時候,這個想法馬上浮現腦中。但透過地這次的影片我才了解到,拆水庫的影響也不亞於建立水庫,在建立水庫之初到現在,也許水庫與環境已經逐漸找到彼此的平衡點,貿然的拆水庫不僅僅要承擔表面上的經濟成本問題與民生、工業用水議題,還要冒著整個體系必須「重新」平衡的危機,也許在這個「恢復」自然的過程中,要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甚至會導致更多的傷亡或機會成本。」一名同學在觀看完「曾文溪河流演育」(註2)的課程後,有感而發地寫下這段心得。

也許正如同老師所述,「水利工程必須跨領域多去跟生態、海洋生物的背景去溝通。」彼此放下本位主義,進行跨界溝通對話。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地達成「森林是海洋的戀人」此崇高的理想。

註1:年年有魚,是森林與大海 愛的心願 http://pansci.asia/archives/56258

 

註2:

bottom of page